預覽 名稱 摘要
古道照顏色——追尋《松煙》的舞台

這是2003年,編舞家林懷民舞作《松煙》首演,舞台/影像設計家王孟超在為節目單所寫的文章。文中細述《松煙》舞台設計的幕後過程。

千重山.萬重門——記雲門八年生活

這是1983年,雲門創團十週年,第一代舞者林秀偉的文章,原刊登在《中國時報》。作者回憶她加入雲門的緣由,自我追求的過程,以及加入雲門前後的成長、排練與演出的甘苦,並提及自己一度離開雲門又重回雲門的心境。本文後收錄於「《薪傳》1983年雲門十週年紀念公演節目單」。

動作的禮讚

這是2003年,雲門以編舞家林懷民舞作《松煙》(Pine Smoke)為澳洲墨爾本國際藝術節揭幕,舞評家克里斯朵夫.李(Lee Christofis)在《澳洲人報》(The Australian)的舞評中譯。作者詳細評述舞者動作質地的展現,認為《松煙》「有細緻的表相,也有豐富的內涵,使人沉醉」。原文見“Celebrating movement”。

力與美的迷人演出

這是2003年,雲門以編舞家林懷民舞作《松煙》(2003)為澳洲墨爾本國際藝術節揭幕,舞評家凱薩琳.蘭珀特(Catherine Lambert)在墨爾本《先驅太陽報 週日版》(Sunday Herald Sun)的舞評中譯。作者認為《松煙》「整場表演樸素迷人的視覺效果令人不自覺地融入舞蹈的冥想世界中…其所呈現出來的力與美以及精準的動作,令人嘆為觀止」。原文見“Dance inspire with beauty, power”。

前後

本書由劉振祥攝影,大塊文化2009年出版。內容為劉振祥所拍攝記錄的雲門,包含台前與台後、舞者、工作人員與觀眾的影像。透過影像,側寫雲門創團初衷、與八里舊排練場的十六年緣分、火災後取得淡水園區使用權、及籌畫雲門新家的過程。

凡人之聲.神祇之語

這是2012年,雲門演出編舞家林懷民的舞作《九歌》(1993),作曲家林芳宜在節目單發表《九歌》的音樂導聆。文中依〈迎神〉與〈禮魂〉、〈東君〉與〈司命〉、〈湘夫人〉、〈山鬼〉、〈國殤〉的順序,依次介紹、分析各段落的音樂特質與結構。

冥想意境的登峰造極

這是2005年,編舞家林懷民的舞作《狂草》首演,舞評家Andrew C.C. Huang在《台灣新聞報》(Taiwan News)的舞評中譯。作者認為,「舞者的身體與能量縱貫全場,直通觀眾感官,這正是現代舞的精髓所在」,並表示《狂草》是雲門冥想風格的顛峰之作。文中並特別提及舞者李靜君、邱怡文、周章佞的三段獨舞優異的表現。原文見“The culmination of Cloud Gate's meditative dances”。

八里火災後首場戶外演出謝幕

這是2008年,雲門八里火災後第一場戶外演出,在台北兩廳院藝文廣場由雲門2演出編舞家伍國柱的作品《斷章》;藝術總監林懷民與擔任演出義工的一團舞者登台,向支持雲門的各界人士敬謝致意。照片的攝影家林敬原,《表演藝術》雜誌特約攝影,曾任《台灣日報》攝影主任。

佛祖的禮物

這是2013年,雲門與魯斯塔維合唱團演出編舞家林懷民的舞作《流浪者之歌》(1994),林懷民在節目單發表的文章。林懷民在文中敘述尋找舞作音樂的波折,以及與魯斯塔維合唱團合作的過程。

伍國柱與「你」

這是2007年,資深文字工作者盧健英為編舞家伍國柱的舞作《斷章》所寫的文章,發表於《表演藝術》雜誌,原名〈在《斷章》裡 看見每一個『你』〉,亦收錄於「2007雲門春季公演《迷失之影》《斷章》節目單」。作者評述伍國柱自2000年以來的作品風格,並深入剖析《斷章》的肢體語彙與舞作意涵。

伍國柱照片之二

伍國柱照片之一

伍國柱 簡介

這是編舞家伍國柱的簡介,內容記述伍國柱的生平以及創作經歷。

伍國柱 生平年表

這是編舞家伍國柱的生平年表。

以身體表現書法躍動之美——雲門舞集「行草」

這是2004年,雲門赴日本演出編舞家林懷民的舞作《行草》(2001)、《水月》(1998),舞評家佐佐木涼子(Ryoko Sasaki)在《朝日新聞》的舞評中譯。作者評述《行草》抽象的動作與草書文字造型的對映,認為「即使就全世界而言,也都足以將其成就放在當代編舞家最前列」。原文見〈崩し字の躍動美、身体で表現〉。

人魚公主的旅程——雲門十年

這是1983年,雲門創團十週年,第一代舞者吳素君的文章。作者自比為童話故事中,藉魔法化尾巴為雙足的「人魚公主」,為自己所熱愛的舞蹈而忍受雙足的劇痛,並回憶她加入雲門十年以來的艱辛與成長。本文收錄在「《薪傳》1983年雲門十週年紀念公演節目單」。

人體森林

這是2003年,雲門赴法國里昂舞蹈之家(Maison de la Danse),演出編舞家林懷民的舞作《竹夢》(Bamboo Dream, 2001),舞評家阿格尼斯.班諾伊斯特(Agnès Benoist)發表在《費加洛報》(Le Figaro)的舞評中譯。作者認為「音樂與肢體的細節使人目不轉睛」,並以「偉大的藝術」評價該舞作。原文見“La Foret humaine”,本文英譯見“The Human Forest”。

中國藝術魂魄正在甦醒——「雲門舞集」漢城公演觀後

這是2003年,雲門赴韓國演出編舞家林懷民的舞作《行草》(2001),韓國《文化日報》以全版篇幅刊載學者金容沃的文章,本篇為中譯。作者以書法的角度稱許《行草》的內在意涵,並從七○年代缺乏藝術文化的台灣,反觀現今雲門在國際上的成就,備為推崇。文章後半段是作者與編舞家林懷民的訪談,內容包括林懷民學舞的歷程、他赴韓學習韓國古典舞蹈的體悟、雲門創團初期的艱辛,以及《行草》的編創概念。原文見〈서금 중국 예술魂이 깨어나고 있다〉。

中國人的天下——記廿屆巴黎國際舞蹈節的中國舞團

這是1982年,台北現代舞團在「第二十屆巴黎國際舞蹈節」中演出編舞家林懷民的舞作《涅槃》與《街景》,德國舞評約翰.史密特(Jochen Schmidt)在《國際舞蹈雜誌》(Ballet International) 發表的舞評,後由朱雷翻譯成中文,原載於1983年的《聯合報》。作者評論了1982年「第二十屆巴黎國際舞蹈節」中各國呈現的舞碼,其中對於林懷民的作品十分讚賞,他認為林懷民是「態度嚴謹,才華高超的編舞家」,其作品「以中國傳統為主題,融合了東方哲學、文化的富麗堂皇的舞蹈」。原文見“The Hour of the Chinese——Ensembles from the People's Republic and from Taiwan at the 20th Festival de Damse de Paris”。

不要喪失你的絕望!——許尼克ABC

這是2002年,編舞家林懷民舞作《烟》首演,當中使用俄國音樂家許尼克的音樂,節目單中收錄索羅孟.福柯夫的文章中譯,譯自Nonesuch Records出版的「克羅諾斯四重奏樂團演奏/許尼克弦樂四重奏全集」CD附冊。文中記述許尼克的音樂美學信仰及生平。

資料總筆數: 1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