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覽 名稱 摘要
空中書寫:狂草——有時,慢步更快

這是2007年,雲門赴美國下一波藝術節(Next Wave Festival),演出編舞家林懷民的舞作《狂草》(Wild Cursive, 2005),舞評家黛博拉.喬威特(Deborah Jowitt)在《村聲》(Village Voice)雜誌發表的文章中譯。作者認為,《狂草》融合了紀律和自由、冥想及爆發力,以現代創新的實驗風格連結古老的藝術實踐。原文見"Writing on Air——Sometimes a tranquil pace get to the point faster"。

竹夢——美學裡的竹子

這是2004年,雲門演出編舞家林懷民的舞作《竹夢》(2001),藝術家蔣勳寫的專文。文中從上古神話到近代園林,從《詩經》到《紅樓夢》,旁徵博引,介紹竹子在中國歷史中所彰顯的文化意涵,並以歷代名家的繪畫,勾勒竹子在文、藝、史、哲上的多重象徵意義。本文收錄於「《竹夢》2004年雲門春季公演節目單」。

竹夢——雲門舞集與林懷民在威斯巴登五月表演藝術節的演出

這是2003年,雲門赴德國威斯巴登國際五月藝術節(Internationale Maifestspiele Wiesbaden),演出編舞家林懷民的舞作《竹夢》(2001),舞評家葛拉德.西格蒙(Gerald Siegmund)在《法蘭克福匯報》(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發表的舞評。文中詳細描述舞作中的〈春風〉、〈秋徑〉、〈午夜〉、〈夏喧〉、〈冬雪〉等段落,認為《竹夢》「以澄明的景象和動作令人著迷」。原文見“Bambus-Traume——Das Cloud Gate Dance Theatre mit Lin Hwai-Min bei den Wiesbadener Maifestspielen”,本文英譯見“Bamboo Dreams——Cloud Gate Dance Theater with LIN Hwai-min at the wiesbaden May Festival Performances”。

竹林中的人 獸 風動與幻象——佩爾特的音外之音,竹夢的影外之影

這是2001年,編舞家林懷民的舞作《竹夢》首演,資深樂評家楊忠衡寫的專文。文章介紹該舞作配樂的東歐作曲家阿爾沃.佩爾特(Arvo Pärt),及其作品理念與風格,並認為「《竹夢》超脫宗教的表象詮釋,直接從音樂本體呼應深層表達的意念,反而更深入貼近佩爾特藝術本質。」本文收錄於「《竹夢》《水月》2001年雲門春季公演節目單」、「《竹夢》2004年雲門春季公演節目單」。

紐西蘭《九歌》大看板

這是2000年,《九歌》(Nine Songs, 1993)在紐西蘭新浪潮藝術節演出的戶外大型海報。

純粹與極限的追尋——從衛夫人談起

這是2005年,編舞家林懷民的舞作《狂草》首演,藝術家蔣勳的專文。作者以「衛夫人」的《筆陣圖》,講述從書法教育中所蘊含的藝術原理。文中並舉王羲之、顏真卿、張旭等書法大家,說明中國書法藝術在美學上極致的表現。本文收錄於「《狂草》2005年節目單」。

細緻和諧如精妙書法

這是2003年,雲門以編舞家林懷民舞作《松煙》(Pine Smoke)為澳洲墨爾本國際藝術節揭幕,舞評家希拉蕊.克蘭普敦(Hilary Crampton)在澳洲《時代報》(The Age)的舞評中譯。作者深入評述舞者的肢體表現,並認為《松煙》「在對立的極端之間取得巧妙平衡,樸素的氣韻貫徹始終,教觀眾全神貫注,一刻也不分心。」原文見“Dance with delicacy and harmony of fine brushwork”。

維多利亞劇院:松煙

這是2003年,雲門以編舞家林懷民舞作《松煙》(Pine Smoke)為澳洲墨爾本國際藝術節揭幕,舞評家尼爾.吉列特(Neil Jillett)在澳洲《時代報週日版》(The Sunday Age)的舞評中譯。作者評述舞者的肢體表現,並提及約翰.凱吉的音樂與林璟如的服裝設計,認為《松煙》的「劇場充滿能量與張力,只有偉大的演出才能如此權威地掌控觀眾的注意力」。原文見“Victorian Arts Centre: Pine Smoke”。

繞著竹子起舞

這是2003年,雲門赴法國里昂舞蹈之家(Maison de la Danse),演出編舞家林懷民的舞作《竹夢》(Bamboo Dream, 2001),舞評家馬克.戴茲(Marc Dazy)發表在《里昂進步報》(Lyon Le Progres)的舞評中譯。文中認為竹林的場景與舞作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且「從技術上來說,《竹夢》是非常完美的作品,就哲學意義而言,則是禪味十足」。原文見“Ils dansent sur des bambous”,英譯見“They Dance Around Bamboos”。

羅曼菲照片之一

這是1991年,雲門演出美國現代舞家保羅.泰勒的舞作《光環》(1962)的照片。舞者為羅曼菲(中)。照片的攝影家劉振祥,「自立報系」攝影記者出身,擅長報導攝影和表演藝術攝影,1987年起為雲門拍攝照片。

羅曼菲照片之三

這是編舞家林懷民的舞作《輓歌》(1991)的照片。舞者為羅曼菲。照片的攝影師杜可風,為香港著名電影攝影師。

羅曼菲照片之九

這是雲門1981年雲門歐洲巡演,(左起)羅曼菲與鄭淑姬、歐尼斯特.摩根、林懷民合照於凡爾賽宮前。

羅曼菲照片之二

這是編舞家林懷民的舞作《輓歌》(1991)的照片。舞者為羅曼菲。照片的攝影家劉振祥,「自立報系」攝影記者出身,擅長報導攝影和表演藝術攝影,1987年起為雲門拍攝照片。

羅曼菲照片之六

這是1991年雲門復出首演謝幕的照片,舞者為(左起)羅曼菲、鄭淑姬。照片的攝影家劉振祥,「自立報系」攝影記者出身,擅長報導攝影和表演藝術攝影,1987年起為雲門拍攝照片。

羅曼菲照片之四

這是編舞家林懷民的舞作《輓歌》(1991)的照片。舞者為羅曼菲。照片的攝影家劉振祥,「自立報系」攝影記者出身,擅長報導攝影和表演藝術攝影,1987年起為雲門拍攝照片。

羅曼菲舞蹈獎助金獎助計畫及歷屆得主

「羅曼菲舞蹈獎助金」於2006年成立,15年來,在企業、好友的支持下,獎助金已支持69位舞蹈人追尋夢想,激發台灣的舞蹈創意與生命力。在「羅曼菲舞蹈獎助金」拋磚引玉的效應下,愈來愈多的個人及企業,加入支持藝術的行列。2020年頒發最後一次獎助金後,羅曼菲舞蹈獎助金也因完成階段性任務,畫下句點。

美新處演講動作示例之一

這是1973年,舞蹈家林懷民在美新處演講。

美新處演講動作示例之二

這是1973年,美新處演講動作示例,舞者(右起)吳秀蓮、何惠楨、林懷民、杜美錦。

肉身行草

這是編舞家林懷民的舞作《行草》首演,藝術家蔣勳在《中國時報》發表的文章。作者細述中國書法的演變,並將漢代書法審美觀「勢」與身體結合,認為「『勢』是書法,也可以是身體的動靜旋迴」。本文收錄於「《行草》2001年冬季公演節目單」。

與不知對話——《松煙》燈光的思考

這是2003年,編舞家林懷民舞作《松煙》首演,燈光原始設計者張贊桃為節目單所寫的文章。作者自述設計《松煙》燈光的構思,如何配合約翰.凱吉樂曲意境的歷程。

資料總筆數: 1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