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覽 名稱 摘要
《白》之〈I〉之二

這是編舞家林懷民舞作《白》之〈Ⅰ〉(1999)的照片。舞者王薔媚(左)、葉台竹。照片的攝影家劉振祥,「自立報系」攝影記者出身,擅長報導攝影和表演藝術攝影,1987年起為雲門拍攝照片。

《白》之〈I〉之五

這是編舞家林懷民舞作《白》之〈Ⅰ〉(1999)的照片。舞者謝明霏(左)、王薔媚、邱怡文。照片的攝影家謝安,出身日本早稻田大學,擅長表演藝術攝影,多次受邀於國內外發表綜合媒材作品。

《白》之〈I〉之四

這是編舞家林懷民舞作《白》之〈Ⅰ〉(1999)的照片。舞者王薔媚(左)、邱怡文、謝明霏、葉台竹。照片的攝影家謝安,出身日本早稻田大學,擅長表演藝術攝影,多次受邀於國內外發表綜合媒材作品。

《白蛇傳》照片之十

「雲門2」演出編舞家林懷民舞作《白蛇傳》(1975),由楊孝萱飾演白蛇。照片的攝影家劉振祥,「自立報系」攝影記者出身,擅長報導攝影和表演藝術攝影,1987年起為雲門拍攝照片。

吐納乾坤

這是1999年,雲門赴新加坡演出編舞家林懷民的舞作《水月》(Moon Water, 1998),舞評家陳業興(TAN Ngiap Heng)在新加坡《藝術雜誌》(The Arts Magazine)發表的舞評,林亞婷中譯。作者認為林懷民藉由「特殊的氣之流動方式」,使動作源生於呼吸節奏,「創作出一種新的舞蹈語彙」。文中並特別提及舞者許芳宜的獨舞,認為這段獨舞「喚出整個宇宙的旋轉」。本文亦收錄於「《水月》《家族合唱》《九歌》2000年雲門「回家演出」節目單」。原文見“A cosmos within the Rhythm of Breath”。

羅曼菲照片之六

這是1991年雲門復出首演謝幕的照片,舞者為(左起)羅曼菲、鄭淑姬。照片的攝影家劉振祥,「自立報系」攝影記者出身,擅長報導攝影和表演藝術攝影,1987年起為雲門拍攝照片。

台灣後來好所在──中美斷交及《薪傳》首演二十週年紀

本書由資深媒體工作者古碧玲執筆,台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出版。作者以編舞家林懷民1978年編創《薪傳》至1998年為止的時間歷程為經緯,詳述首演當年的時代氛圍與創作契機、演出前雲門舞者到新店溪和佳洛水野外訓練、數度搬演的過程、舞者參與演出的心得等等。

《流浪者之歌》1999年英國沙德勒之井劇院演出傳單

這是1999年,雲門赴倫敦「沙德勒之井劇院」(Sadler's Wells Theatre),演出編舞家林懷民舞作《流浪者之歌》(Songs of the Wanderers, 1994)的傳單。

1999年春色系傳單

這是1999年,雲門「春色系」演出編舞家林懷民的舞作《白》與《水月》(1998)、編舞家黎海寧的舞作《太陽懸止時》、以及編舞家李捍忠與編舞家馬波的舞作《不定空間》(選粹)的傳單,形式為單張三折。

1999年春色系節目單

這是1999年,雲門「春色系」演出編舞家林懷民的舞作《白》與《水月》(1998)、編舞家黎海寧的舞作《太陽懸止時》、以及編舞家李捍忠與編舞家馬波的舞作《不定空間》(選粹)的節目單。收錄專文包括:吳易珊的〈軀殼與批掛的華服一同腐爛——專訪香港編舞家黎海寧〉以及盧健英的〈春天,品味雲門的三種方法〉。

1999春色系春季公演海報

這是1999年,雲門春季公演「春色系」的海報,演出編舞家林懷民的舞作《白》(1998)、編舞家黎海寧的舞作《太陽懸止時》、以及編舞家李捍忠與馬波的舞作《不定空間》(選粹)。由劉開工作室設計。

1999年「霖園辦桌」戶外公演節目單

這是1999年,雲門戶外演出的節目單。演出由霖園關係企業與中時報系主辦,舞碼包括編舞家黎海寧的《太陽懸止時》、林懷民的《水月》(1998)選粹,以及大陸編舞家李捍忠、馬波的《不定空間》選粹。

流浪到海牙──一場舞蹈的錄製

這是1999年,雲門赴荷蘭舞蹈劇場(Lucent Danstheater)錄製編舞家林懷民的舞作《流浪者之歌》(1994),公共電視台製作人邱顯忠發表在《中國時報》的文章。作者描述工作小組錄製過程及錄影現場雲門舞者表演的情形。

《水月》1999年德國公演傳單

這是1999年,雲門赴柏林德意志歌劇院,演出編舞家林懷民舞作《水月》(Moon Water, 1998)的傳單。

《水月》1999年德國公演節目單

這是1999年,雲門赴柏林德意志歌劇院,演出編舞家林懷民舞作《水月》(Moon Water, 1998)的節目單。形式為單張三折。

The shiny haze quietly permeates all of Berlin

這是1999年,雲門赴德國演出編舞家林懷民的舞作《水月》(Moon Water, 1998),資深舞評家約翰.史密特(Jochen Schmidt)發表在德國《法蘭克福匯報》(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的舞評英譯。作者認為,《水月》裡巴哈音樂與太極的完美結合、極具張力的舞蹈語彙,加上舞者沉穩的表現,為即將成立的柏林芭蕾舞團樹立難以企及,並無法超越的標竿。原文見“Füllest jetzt auch ganz Berlin still mit Nebelglanz”。

雲門參加921賑災

這是1999年,921地震隔天,藝術總監林懷民帶領舞者前往東勢災區協助賑災。

《薪傳》1999年雲門2創團節目單

這是1999年,雲門2創團演出的節目單。演出舞作為編舞家林懷民的《薪傳》(1978)。節目單收錄文章包括:〈請為我們的祖先鼓掌──《薪傳》的創作與演出〉、〈柴船渡烏水 唐山到台灣──《薪傳》的歷史資料〉等。

柴船渡烏水 唐山到台灣──《薪傳》的歷史資料

是一段關於三百年多年前,來自唐山的台灣先民如何渡黑水、墾荒地的簡短史記。編舞家林懷民的舞劇「『薪傳』所刻劃的,便是先民冒險渡海,艱苦拓墾,為後代子孫謀福祉的歷程」。

請為我們的祖先鼓掌——「薪傳」的創作與演出

這是編舞家林懷民舞作《薪傳》(1978)的創作緣起及重要記事。

資料總筆數: 1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