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覽 名稱 摘要
那一把火之後,雲門劇場走向何方?

這是2015年淡水劇場開幕營運,資深文化記者汪宜儒發表在《報導者》的文章。文中提到2008年的一場大火,焚燬了雲門的八里舊排練場。在尋找新家的過程中,舊央廣的挑高建築使雲門鍾情。並詳述爾後為取得土地使用權,援引促參法拿下園區經營權所遭遇的窒礙、雲門開門後現實生存的問題、與效法雪梨歌劇院發展導覽活動尋求獲利的可能。

遠方的鼓聲

這是2007年,雲門演出編舞家林懷民的舞作《九歌》(1993),節目單收錄作家詹宏志在《壹》週刊發表的文章。作者指出,林懷民到峇里島旅行,異鄉的景致賦予他創作《九歌》的靈感。旅行者在全然陌生之地,自我遺棄,因而開啟智慧之眼。

違背現實條件的大成就

這是2006年,《新新聞》周刊總編輯楊照所寫的文章,作者以「違背現實條件的大成就」為主題,觀察台灣社會現象,認為:從誠品書店旗艦店開幕到台灣現代舞的發展,都是在大環境不利的背景下生成。作者並舉甫逝世的編舞家伍國柱,超越了身體條件的限制,「跳完他自己的生命。」

遇見獨角獸——側寫雲門舞者

這是2006年,雲門秋季公演,雲門文獻室主任陳品秀為節目單寫的文章。作者描述舞者在雲門的舞蹈生活點滴,以及在舞台下獻身於舞蹈的耕耘,如何成就了征服國際舞評的精湛演出。

連環套——淺釋黎海寧的「春之祭」

這是1994年,編舞家林懷民為編舞家黎海寧的舞作《春之祭》所寫的專文,收錄於「1994年春季公演節目單」。文章前半介紹由史特拉汶斯基(Igor Stravinsky)作曲,尼金斯基(Vaslav Nijinsky)編舞的原版《春之祭》,後半描述黎海寧編作的《春之祭》,認為這是一幅「九十年代動盪的浮世繪」。

追尋一張唱片 「喬治亞民歌」說從頭

這是雲門文獻室整理的文章。文中描述編舞家林懷民因緣際會聽到「喬治亞民歌」,進而決定以其作為舞作《流浪者之歌》(1994)的配樂,以及尋找「喬治亞民歌」錄音唱片的過程。文中並介紹喬治亞民族簡史,及其民歌的風格和特色。本文收錄於「《水月》《流浪者之歌》1998年『靈.靜之旅』秋季公演節目單」。

身體的書法之美

這是2003年,編舞家林懷民舞作《松煙》首演,德國資深舞評家約翰.史密特(Jochen Schmidt)在《國際舞蹈》雜誌(Ballet International)發表的舞評中譯。作者評析林懷民由書法衍伸的舞蹈,從《行草》(2001)到《松煙》詮釋方式上轉變的意義。並評述舞台設計王孟超的舞台美學,以及前衛音樂家約翰.凱吉的樂曲意境。原文見“The Beautiful Script of the Body”。

跨越洲際的情誼

這是2013年,雲門與魯斯塔維合唱團演出編舞家林懷民的舞作《流浪者之歌》(1994),合唱團藝術總監安佐.爾柯馬希維利(Anzor Erkomaishvili)在節目單發表的文章。作者在文中記述雲門與魯斯塔維合唱團合作的經過。

跨文化的身體旅程——《九歌》

這是舞蹈學者陳雅萍為編舞家林懷民的舞作《九歌》(1993)所撰寫的專文。作者描述林懷民醞釀《九歌》的過程,並評析《九歌》的祭儀象徵、人物刻畫、情結鋪陳、舞蹈動作和文化意義。文章收錄於《雲門.傳奇》套裝DVD導聆書。

跟雲門去流浪

本書是由編舞家林懷民執筆,大塊文化2007年出版。詳述當年五、六月共七週間,舞團於澳洲、德國、俄羅斯等國家、八個城市巡演的過程。文中對於舞團這個獨特、逐水草而居的行業有諸多著墨。

諸神復活

這是2012年,雲門演出編舞家林懷民的舞作《九歌》(1993),節目單收錄美學家蔣勳在《九歌——諸神復活》一書中的文章。作者指出,舞作《九歌》借助亞洲現存的原始儀式、祭典和歌舞,讓屈原《九歌》中的諸神重新有了熱烈的魂魄與體溫。

請為我們的祖先鼓掌——「薪傳」的創作與演出

這是編舞家林懷民舞作《薪傳》(1978)的創作緣起及重要記事。

說雲門

這是1983年,雲門創團十週年,由記者侯惠芳採訪撰寫十年來關心雲門、曾與雲門共事的各界人士,對雲門成立十年的感想。受訪者包括教育部長朱匯森、文建會主委陳奇祿、音樂家申學庸、政大文學院院長徐佳士、作曲家許常惠、聲樂家劉塞雲、建築家漢寶德、舞蹈家黃麗薰、蔡瑞月、林麗珍、作曲家賴德和、馬水龍、許博允、溫隆信、雕刻家朱銘、藝術家楚戈、作家林海音、漢聲雜誌總編吳美雲、攝影家張照堂、舞台燈光設計家聶光炎、警廣主持人凌晨、專欄作家薇薇夫人、平劇藝術家周正榮。本文收錄在「《薪傳》1983年雲門十週年紀念公演節目單」。

記憶的容顏.歷史的森林——「家族合唱」的顯影

這是1997年,燈光設計家林克華,為編舞家林懷民的舞作《家族合唱》首演所寫的文章。文中記述作者與編舞家合作的緣起、創作理念,並從舞台、幻燈、投影等技術與裝置,傳達了創作的觀點。本文收錄於「《家族合唱》1997年秋季公演節目單」。

蘇黎世芭蕾舞團演出林懷民的「烟」

這是2004年,編舞家林懷民舞作《烟》(2002)授權由瑞士蘇黎世芭蕾舞團演出,雲門文獻室主任陳品秀的文章。文中記述林懷民與雲門排練指導李靜君赴蘇黎世指導舞者的情形,蘇黎世歌劇院以大手筆傾力製作舞台、服裝及現場演奏音樂。文中描述首演夜的盛況,並形容「這是台灣舞蹈劇場專業能力與藝術家的想像力在歐洲放光放熱的一夜」。本文收錄於「《在高處》《陳映真.風景》2004年秋季公演節目單」。

蘇黎世芭蕾舞團《烟》謝幕

這是2004年,雲門授權瑞士蘇黎世芭蕾舞團演出林懷民的作品《烟》,首演後邀請林懷民上台謝幕。照片的攝影家王孟超,曾任雲門舞集技術顧問,為雲門設計多齣舞作,舞台及燈光設計作品遍及舞蹈、戲劇。

蓮池,留步。幾段故事。

這是2007年,雲門演出編舞家林懷民的舞作《九歌》(1993),藝文工作者紀慧玲在節目單發表的文章。文中指出,《九歌》的巨幅荷花繪景,採用了畫家林玉山的畫作《蓮池》繪製而成。作者簡要介紹了林玉山及其畫作,並記述林玉山與林懷民的淵源與情誼。

菩提伽耶行吟

這是1994年,編舞家林懷民發表在《中國時報》的文章。作者自述行旅印度菩提伽耶,參佛朝聖的體悟,進而創作《流浪者之歌》。文中並援引佛經,講述佛陀道成肉身的故事與場景,對照菩提伽耶的現況。本文亦收錄於「《水月》《流浪者之歌》1998年「靈.靜之旅」秋季公演節目單」和《高處眼亮》一書。

英國文化協會的一封信

這是2007年,雲門演出編舞家阿喀朗.汗為雲門所編的舞作《迷失之影》,節目單中所收錄的文章。內容為英國文化協會處長鄺舒嵐的一封信,描述「阿喀朗與雲門舞集,偉大藝術家與偉大舞團攜手合作…《迷失之影》是偉大心智交流的成果」。

花蓮戶外演出謝幕

這是1998年,雲門在台灣東部花蓮戶外演出謝幕時,編舞家林懷民向舞者致意。照片的攝影家劉振祥,「自立報系」攝影記者出身,擅長報導攝影和表演藝術攝影,1987年起為雲門拍攝照片。

資料總筆數: 1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