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覽 名稱 摘要
Genuine Pain

這是1998年,雲門首度赴以色列,演出編舞家林懷民的舞作《家族合唱》(Portrait of the Families, 1997),舞評家Gaby Eldor發表在以色列《Yediot Ahronoth》的舞評英譯。作者認為《家族合唱》成功融合舞蹈劇場的元素,呈現人類歷史上一段恐怖的事件。嘲弄般的手法,讓人感到真正的疼痛。

Ink, Mr. Conductor!——The Advertised Writing First Class: Taiwanese Dancers Draw Calligraphy of the Body

這是2003年,雲門赴德國巡演編舞家林懷民的舞作《竹夢》(Bamboo Dream, 2001)、《行草》(Cursive, 2001)和《水月》(Moon Water, 1998),德國資深舞評家約翰.史密特(Jochen Schmidt)在《法蘭克福匯報》(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的舞評英譯。作者極力推崇雲門的藝術成就,並讚許《竹夢》中黃珮華與吳義芳、許芳宜與宋超群的雙人舞表現。作者評述三支舞作的音樂與動作均融會中外,尤以《行草》最為突出。原文見“Tusche, Herr Kapellmeister!——Das Werbungsschreiben ist erstklassig: Taiwanesische Tanzer kalligraphieren den Korper”,中譯見〈墨水!指揮先生——一流書法:台灣舞者用身體揮毫〉。

Life as Brushstrokes on a Page

這是2011年,雲門赴美國下一波藝術節(Next Wave Festival),演出編舞家林懷民的舞作《屋漏痕》(Water Stains on the Wall, 2010),舞評家黛博拉.喬威特(Deborah Jowitt)在紐約《網路藝術周報》(Arts Journal)發表的舞評。作者認為,「舞者肢體的掌握度、柔軟度、專注力與動作所蘊含的龐大力量十分驚人」。「看這支舞,如同看一匹紋路細緻的布絹在眼前展開,又如看到一群堅毅、美麗、和平的人們所進行的一場儀式,神秘,卻醉人」。

Portrait of the Families

這是編舞家林懷民舞作《家族合唱》(Portrait of the Families, 1997)的英文介紹。文中詳細介紹林懷民的創作動機,李名覺的舞台設計,及影像、聲音、空間、動作等元素運用。

Tears in Heaven

這是2012年,雲門赴新加坡演出編舞家林懷民的舞作《屋漏痕》(Water Stains on the Wall, 2010),舞評家Stephanie Burridge在《飛墨評論網》(The Flying Inkpot)發表的舞評。作者認為,舞者精巧的能量,賦予雲門截然不同於其他舞團的面貌,並稱看似不費吹灰之力的《屋漏痕》,宏偉大器、流暢有力。

The age critics' award for creative excellence——Cursive II

是2003年,雲門以編舞家林懷民的舞作《松煙》(Pine Smoke)為澳洲墨爾本國際藝術節(Melbourne International Arts Festival)作開幕演出,由澳洲戲劇及舞蹈評論家頒發的時代評論獎(The age critics' award for creative excellence)獎狀。

The Beautiful Script of the Body

這是2003年,編舞家林懷民舞作《松煙》首演,德國資深舞評家約翰.史密特(Jochen Schmidt)在《國際舞蹈》雜誌(Ballet International)發表的舞評英譯。作者評析林懷民由書法衍伸的舞蹈,從《行草》(Cursive, 2001)到《松煙》(Pine Smoke)詮釋方式上轉變的意義。並評述舞台設計王孟超的舞台美學,以及前衛音樂家約翰.凱吉的樂曲意境。中譯見〈身體的書法之美〉。

The Human Forest

這是2003年,雲門赴法國里昂舞蹈之家(Maison de la Danse),演出編舞家林懷民的舞作《竹夢》(Bamboo Dream, 2001),舞評家阿格尼斯.班諾伊斯特(Agnès Benoist)發表在《費加洛報》(Le Figaro)的舞評英譯。作者認為「音樂與肢體的細節使人目不轉睛」,並以「偉大的藝術」評價該舞作。原文見“La Foret humaine”,本文中譯見〈人體森林〉。

The Most Beautiful Writing in the World

這是2006年,雲門赴柏林參加穿越藝術節(In Transit Festival),演出編舞家林懷民的舞作「行草三部曲」(Cursive: A Trilogy, 2001-2005)前,德國《時代週報》(Die Zeit)記者Evelyn Finger的專題報導英譯。作者專程赴港觀賞《行草三部曲》的世界首演,又到台北訪問林懷民。文章以林懷民在不同年代的舞作《薪傳》(1978)、《家族合唱》(1997)及「行草三部曲」為經緯,帶出林懷民對於文化、政治、藝術的看法。原文見"Die schonste Schrift der Welt"。

The Names of the Rivers

這是1997年,作家龍應台的文章。作者由兒子在德國所受的鄉土教育,感嘆台灣人因近百年來的殖民歷史,所產生的國族認同障礙。她認為,唯有尋著自己的根,才能擁抱世界,唯有認得家附近的河川名字,才能航向無涯的大海。原文發表在德國《法蘭克福匯報》(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標題為“Der Namen der Flusse”,後由作者自行翻譯成英文。

The pain of the hangmen and their victims——The Cloud Gate Theatre with "Portrait of the Families" in Berlin at the "Theatherwelten" Festival

這是2000年,雲門赴德國參加柏林藝術節(Berlin Festival),演出編舞家林懷民的舞作《家族合唱》(Portrait of the Families, 1997),舞評家Eva Elisabeth Fischer發表在《南德日報》(Süddeutsche Zeitung)的舞評英譯。文中簡述《家族合唱》的創作背景,以及舞台手法。作者認為,此舞處理政治議題的方式,多了溫暖、動人的療癒效果,因此格外令人驚喜。原文見“Der Schmerz der Henker und ihrer Opfer”。

The Painter's Touch——LIN Hwai-min's Cursive in Germany's National Theatre Weimar

這是2003年,雲門赴德國演出編舞家林懷民舞作《行草》(Cursive, 2001)後,舞評家安德.懷瑟曼(Arnd Wesemann)在《南德日報》(Sueddeutsche Zeitung)的舞評英譯。作者比較《行草》與彼得.格林納威(Peter Greenaway)的電影《枕邊書》(The Pillow Book)兩者的身體論述。並認為《行草》「在劇場中將書法與身體緊密地融合在一起」是「多麼了不起的作為」。作者並讚許燈光設計張贊桃「是當今最優秀的燈光設計家」。原文見“Der Kontakt des Zeichners——Lin Hwai-mins “Cursive” im Deutschen Nationaltheater Weimar”,中譯見〈書家的筆觸——林懷民舞作「行草」在德國威瑪國家劇院上演〉。

The shiny haze quietly permeates all of Berlin

這是1999年,雲門赴德國演出編舞家林懷民的舞作《水月》(Moon Water, 1998),資深舞評家約翰.史密特(Jochen Schmidt)發表在德國《法蘭克福匯報》(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的舞評英譯。作者認為,《水月》裡巴哈音樂與太極的完美結合、極具張力的舞蹈語彙,加上舞者沉穩的表現,為即將成立的柏林芭蕾舞團樹立難以企及,並無法超越的標竿。原文見“Füllest jetzt auch ganz Berlin still mit Nebelglanz”。

The Touch of the Painter——Beautiful writing: Dance theatre from Taiwan opens the “In-Transit” Festival

這是2006年,雲門赴德國演出編舞家林懷民的舞作「行草三部曲」(《行草》(2001)、《松煙》(2003)、《狂草》(2005)),為穿越藝術節(In-Transit Festival)揭幕,舞評家桑德拉.露琪娜(Sandra Luzina)在德國《明鏡日報》(Der Tagesspiegel)發表的舞評英譯。作者認為「林懷民是電影導演李安之外, 最富聲譽的台灣藝術家」,而「行草三部曲」令人「嘆為觀止」。作者評析《行草》的動作語彙,認為「林懷民融入對美國現代舞蹈的理解,並發展中國的舞蹈動作理念,進一步將二者轉化為一種精湛的藝術語言」。原文見“Der Kontakt des Zeichners——Schoner schreiben: Tanztheater aus Taiwan eroffnet das “In Transit” Festival”,中譯見〈畫家的筆觸——美麗的書寫:來自台灣的舞團為「穿越藝術節」揭幕〉。

The World of Calligraphy Drawn by Bodies

這是2006年,雲門赴東京演出編舞家林懷民的舞作《松煙》(Pine Smoke, 2003),舞評家祐成秀樹發表在《讀賣新聞》的舞評英譯。作者介紹此舞所運用的太極、武術等元素。文末並引用林氏之言,強調書法與舞蹈的共通點。原文見〈身體でつづる書の世界〉。

The World of Calligraphy, Elegantly Inorganic

這是2006年,雲門赴東京演出編舞家林懷民的舞作《松煙》(Pine Smoke, 2003),舞評家鈴木 晶發表在《日本經濟新聞》的舞評英譯。作者以服裝及動作評析此舞,認為此舞重塑書法的黑白世界,動作則充滿氣的流轉。文末讚歎舞者表現驚人,並表示,這嗅不到人味,無機的書法之舞,是罕見的觀舞經驗。原文見〈書道の世界、洗練された無機質〉。

The Writings of the Bodies——Weimar: The Cloud Gate Dance Theatre of Taiwan performs at the German National Theatre

這是2003年,雲門赴德國演出編舞家林懷民的舞作《行草》(Cursive, 2001),舞評家Henryk Goldberg發表在《圖林根匯報》(Thüringer Allgemeine Zeitung)的舞評英譯。作者認為此舞的核心,在於深植於東方的傳統,並把此舞比喻成充滿符號的黑色星夜,給人魔幻的感覺。原文見“Die Schrift der Korper”。

They Dance Around Bamboos

這是2003年,雲門赴法國里昂舞蹈之家(Maison de la Danse),演出編舞家林懷民的舞作《竹夢》(Bamboo Dream, 2001),舞評家馬克.戴茲(Marc Dazy)發表在《里昂進步報》(Lyon Le Progres)的舞評英譯。文中認為竹林的場景與舞作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且「從技術上來說,《竹夢》是非常完美的作品,就哲學意義而言,則是禪味十足」。原文見“Ils dansent sur des bambous”,本文中譯見〈繞著竹子起舞〉。

Which Country Shall I Love?

這是1997年,雲門演出編舞家林懷民的舞作《家族合唱》(Portrait of the Families),資深舞評家約翰.史密特(Jochen Schmidt)發表在德國《法蘭克福匯報》(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的舞評英譯。作者介紹林懷民的創作動機,並就影像、聲音、舞蹈三個層次評析,認為《家族合唱》是林懷民最西方的作品,也是脫離中國意象的美學宣言。文末並推崇雲門舞集是世界頂尖舞團,其他團體難以望其項背。原文見“Welches Land soll ich denn lieben?”。

一切從十幾面鏡子和一盆洗澡水開始

這是2011年,雲門演出編舞家林懷民的舞作《如果沒有你》,廣播人馬世芳在節目單發表的文章。文中指出,《如果沒有你》是林懷民向流行歌致敬的作品。林懷民十分欣賞早年的流行歌曲簡潔的旋律和直接的情感,因此挑選了與雲門同樣橫跨三、四十個年頭的流行歌曲進行舞蹈創作。

資料總筆數: 1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