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覽 名稱 摘要
一千五百萬分鐘的名聲

這是2003年,雲門赴美國巡演編舞家林懷民舞作《行草》(Cursive, 2001),舞評家約瑟夫.豪西爾(Joseph Houseal)在《芭蕾評論》(Ballet Review)發表的文章中譯。作者從亞洲傳統藝術的脈絡,深入剖析《行草》的內在意涵與文化淵源,認為《行草》「形式襲用了西方劇場舞蹈的抽象動作」,並「借助獨特而真確的東方根源——太極——引發的意識狀態,創造出一種個人對精力的體認和精神上的專注」。譯文亦收錄於《野馬 耕牛 春蠶 雲門三十》一書。

一名舞者的成長——側寫雲門舞者李靜君

這是2002年,編舞家林懷民舞作《烟》首演,舞蹈文字工作者陳品秀專訪雲門資深舞者李靜君的文章。文中描述「不服輸」的李靜君在舞蹈路上的成長與成就,作者形容她擁有「柔軟的身段,熱切的情感,精準的控制力…令人魅惑,令人屏息」。本文收錄於「《烟》2002年秋季公演節目單」。

一趟旅程 一張唱片 三噸半黃金稻米——《流浪者之歌》的誕生與流浪

這是2010年,雲門與魯斯塔維合唱團演出編舞家林懷民的舞作《流浪者之歌》(1994),雲門文字編輯李玉玲在節目單發表的文章。文中描述了《流浪者之歌》的創作與製作過程。

一趟跳自己的旅程

這是2004年,《表演藝術》雜誌總編輯盧健英為編舞家伍國柱所做的專訪。文中提及伍國柱在德國福克旺藝術學院習舞時,老師瑪露.阿羅多對他的啟發。並提及伍國柱作品中「變化的速度」與他自稱為「南台灣情懷」的特質。本文亦收錄於「《在高處》《陳映真.風景》2004年秋季公演節目單」。

一通沒人接聽的電話

這是1997年,編舞家林懷民在《聯合報》發表的文章。作者自述為何開始收集台灣老照片,作為舞作《家族合唱》創作素材的始末。並從當時台灣的社會現況,反省人們對歷史、社會的冷漠。本文亦收錄於「《家族合唱》1997年秋季公演節目單」和「《如果沒有你》《家族合唱》2011年冬季公演節目單」。

七一舞展節目單

這是1982年,文建會主辦「七一舞展」的節目單。演出舞作包括:雲門舞者鄭淑姬的《雲的聯想》、編舞家黃麗薰的《那夜》、雲門舞者林秀偉的《鏡湖月》、雲門舞者何惠楨的《三重奏》、編舞家林懷民的《街景》。

不曉得算什麼?

這是1979年,舞台、燈光設計師聶光炎為《廖添丁》1979年雲門春季公演節目單所寫的文章。作者自述在舞台、燈光設計工作上的基本觀念,認為設計者在於提供「動作環境」和「視覺現象」,並不需要以特定詞彙做解釋。文中提及自身與雲門合作時良好的默契與互動,認為大家都盡力提供欣賞者一個最好的演出。

不能燒毀的經典——《家族合唱》的影像重建

這是2011年,雲門演出編舞家林懷民的 舞作《如果沒有你》、《家族合唱》(1997),雲門文獻室主任陳品秀在節目單發表的文章。文章自2008年雲門八里大排練場火災談 起。作者詳述《家族合唱》整個製作從燒毀、重建到再現的過程。作者認為,《家族合唱》是台灣百年歷史的史詩舞劇,是雲門最不 可燒毀的經典。

不要喪失你的絕望!——許尼克ABC

這是2002年,編舞家林懷民舞作《烟》首演,當中使用俄國音樂家許尼克的音樂,節目單中收錄索羅孟.福柯夫的文章中譯,譯自Nonesuch Records出版的「克羅諾斯四重奏樂團演奏/許尼克弦樂四重奏全集」CD附冊。文中記述許尼克的音樂美學信仰及生平。

中國人的天下——記廿屆巴黎國際舞蹈節的中國舞團

這是1982年,台北現代舞團在「第二十屆巴黎國際舞蹈節」中演出編舞家林懷民的舞作《涅槃》與《街景》,德國舞評約翰.史密特(Jochen Schmidt)在《國際舞蹈雜誌》(Ballet International) 發表的舞評,後由朱雷翻譯成中文,原載於1983年的《聯合報》。作者評論了1982年「第二十屆巴黎國際舞蹈節」中各國呈現的舞碼,其中對於林懷民的作品十分讚賞,他認為林懷民是「態度嚴謹,才華高超的編舞家」,其作品「以中國傳統為主題,融合了東方哲學、文化的富麗堂皇的舞蹈」。原文見“The Hour of the Chinese——Ensembles from the People's Republic and from Taiwan at the 20th Festival de Damse de Paris”。

中國藝術魂魄正在甦醒——「雲門舞集」漢城公演觀後

這是2003年,雲門赴韓國演出編舞家林懷民的舞作《行草》(2001),韓國《文化日報》以全版篇幅刊載學者金容沃的文章,本篇為中譯。作者以書法的角度稱許《行草》的內在意涵,並從七○年代缺乏藝術文化的台灣,反觀現今雲門在國際上的成就,備為推崇。文章後半段是作者與編舞家林懷民的訪談,內容包括林懷民學舞的歷程、他赴韓學習韓國古典舞蹈的體悟、雲門創團初期的艱辛,以及《行草》的編創概念。原文見〈서금 중국 예술魂이 깨어나고 있다〉。

人體森林

這是2003年,雲門赴法國里昂舞蹈之家(Maison de la Danse),演出編舞家林懷民的舞作《竹夢》(Bamboo Dream, 2001),舞評家阿格尼斯.班諾伊斯特(Agnès Benoist)發表在《費加洛報》(Le Figaro)的舞評中譯。作者認為「音樂與肢體的細節使人目不轉睛」,並以「偉大的藝術」評價該舞作。原文見“La Foret humaine”,本文英譯見“The Human Forest”。

人魚公主的旅程——雲門十年

這是1983年,雲門創團十週年,第一代舞者吳素君的文章。作者自比為童話故事中,藉魔法化尾巴為雙足的「人魚公主」,為自己所熱愛的舞蹈而忍受雙足的劇痛,並回憶她加入雲門十年以來的艱辛與成長。本文收錄在「《薪傳》1983年雲門十週年紀念公演節目單」。

以身體表現書法躍動之美——雲門舞集「行草」

這是2004年,雲門赴日本演出編舞家林懷民的舞作《行草》(2001)、《水月》(1998),舞評家佐佐木涼子(Ryoko Sasaki)在《朝日新聞》的舞評中譯。作者評述《行草》抽象的動作與草書文字造型的對映,認為「即使就全世界而言,也都足以將其成就放在當代編舞家最前列」。原文見〈崩し字の躍動美、身体で表現〉。

伍國柱 生平年表

這是編舞家伍國柱的生平年表。

伍國柱 簡介

這是編舞家伍國柱的簡介,內容記述伍國柱的生平以及創作經歷。

伍國柱照片之一

伍國柱照片之二

伍國柱與「你」

這是2007年,資深文字工作者盧健英為編舞家伍國柱的舞作《斷章》所寫的文章,發表於《表演藝術》雜誌,原名〈在《斷章》裡 看見每一個『你』〉,亦收錄於「2007雲門春季公演《迷失之影》《斷章》節目單」。作者評述伍國柱自2000年以來的作品風格,並深入剖析《斷章》的肢體語彙與舞作意涵。

佛祖的禮物

這是2013年,雲門與魯斯塔維合唱團演出編舞家林懷民的舞作《流浪者之歌》(1994),林懷民在節目單發表的文章。林懷民在文中敘述尋找舞作音樂的波折,以及與魯斯塔維合唱團合作的過程。

資料總筆數: 1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