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覽 名稱 摘要
《水月》1999年德國公演節目單

這是1999年,雲門赴柏林德意志歌劇院,演出編舞家林懷民舞作《水月》(Moon Water, 1998)的節目單。形式為單張三折。

《水月》1999年德國公演傳單

這是1999年,雲門赴柏林德意志歌劇院,演出編舞家林懷民舞作《水月》(Moon Water, 1998)的傳單。

《水月》《花語》2008年雲門35週年特別公演節目單

這是2008年,雲門35週年特別公演,演出編舞家林懷民的舞作《花語》和《水月》(1998)的節目單。收錄專文包括:楊照的〈巴赫六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焦元溥的〈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錄音選介〉、紀慧玲的〈初衷與承諾——雲門35年〉和盧健英的〈面對大海——火災後的雲門遠景〉。

《水月》《流浪者之歌》2002年戶外演出節目單

這是2002年,「國泰人壽藝術節」雲門戶外演出的節目單。演出由霖園關係企業與中時報系主辦,舞碼為編舞家林懷民的《流浪者之歌》(1994)、《水月》(1998)。形式為單張三折。

《水月》《流浪者之歌》1998年「靈.靜之旅」秋季公演節目單

這是1998年,雲門秋季公演「靈.靜之旅」的節目單,演出編舞家林懷民的舞作《流浪者之歌》(1994),及《水月》的首演。收錄專文包括:林懷民的〈藝術是稍息,不是立正〉、〈菩提伽耶行吟〉;〈追尋一張唱片「喬治亞民歌」說從頭〉;舞蹈文字工作者盧健英的〈流浪稻米的故事〉。

《水月》《流浪者之歌》1998年「靈.靜之旅」秋季公演卡片

這是1998年,雲門秋季公演「靈.靜之旅」製作的卡片。內容為《水月》世界首演的演出訊息。

《水月》《流浪者之歌》1998年「靈.靜之旅」秋季公演傳單

這是1998年,雲門秋季公演「靈.靜之旅」的傳單,演出編舞家林懷民的舞作《流浪者之歌》(1994)、《水月》首演。形式為單張四折。

《水月》《 家族合唱》《九歌》2000年雲門「回家演出」節目單

這是2000年,雲門「回家演出」的節目單,演出編舞家林懷民的舞作《水月》(1998)、《家族合唱》(1997)、《九歌》(1993)。收錄專文包括:資深樂評人楊忠衡的〈月映萬川——一趟奇異的跨時空「靈.靜之旅」〉、新加坡藝術家陳業興的舞評中譯〈吐納乾坤〉、林懷民的〈合唱繼續進行〉、口述歷史採訪者盧健英的〈為生命找一個落腳的小方格——在「家族合唱」的錄音訪問之後〉、舞評家安得列.勒沛奇(Andre Lepecki)為《九歌》所寫的舞評中譯〈後殖民主義 跨文化主義——台灣編舞家林懷民找到了一種舞蹈的新身/聲〉。

《水.鏡》照片之一

這是編舞家何曉玫的舞作《水.鏡》(1994)。舞者(前左起)為黃旭徽、王維銘、周章佞、董述帆等。照片的攝影家劉振祥,「自立報系」攝影記者出身,擅長報導攝影和表演藝術攝影,1987年起為雲門拍攝照片。

《毛月亮》舞作影片

這是2019年,編舞家鄭宗龍的舞作《毛月亮》的宣傳片,長度為1分16秒。

《毛月亮》照片之二

這是編舞家鄭宗龍舞作《毛月亮》(2019)的照片。照片的攝影家李佳曄,擅長表演藝術攝影、商業攝影、電影劇照、活動紀錄等。2013年起為雲門拍攝照片。

《毛月亮》照片之一

這是編舞家鄭宗龍舞作《毛月亮》(2019)的照片。照片的攝影師劉振祥,「自立報系」攝影記者出身,擅長報導攝影和表演藝術攝影,1987年起為雲門拍攝照片。

《毛月亮》海報

這是2019年,雲門2於台北國家戲劇院演出《毛月亮》的海報。由李佳曄攝影,廖小子為主視覺設計者。

《毛月亮》傳單

這是2019年,雲門2《毛月亮》的演出傳單。形式為單張雙面。

《毛月亮》 節目單

這是2019年,雲門2演出編舞家鄭宗龍作品《毛月亮》的節目單。形式為單張三折。

《樂》舞作影片

這是2009年,編舞家鄭宗龍的舞作《樂》在台北新舞臺演出的影片精華版,長度為54秒。

《樂》照片之二

這是編舞家鄭宗龍舞作《樂》(2009)的照片。照片的攝影家劉振祥,「自立報系」攝影記者出身,擅長報導攝影和表演藝術攝影,1987年起為雲門拍攝照片。

《樂》照片之一

這是編舞家鄭宗龍舞作《樂》(2009)的照片。照片的攝影家劉振祥,「自立報系」攝影記者出身,擅長報導攝影和表演藝術攝影,1987年起為雲門拍攝照片。

《某些雙人舞》照片之二

這是編舞家黎海寧的舞作《某些雙人舞》(1986)。舞者為陳偉誠(左)、鄭淑姬。照片的攝影家張照堂,曾獲國家文藝獎,多年為雲門拍攝照片及擔任影像設計,並從事紀錄片製作。

《某些雙人舞》照片之一

這是編舞家黎海寧的舞作《某些雙人舞》(1986)。舞者為鄭淑姬(左)、陳偉誠。照片的攝影家劉振祥,「自立報系」攝影記者出身,擅長報導攝影和表演藝術攝影,1987年起為雲門拍攝照片。

資料總筆數: 1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