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覽 名稱 摘要
And Yet The Gods Have Never Come…

這是1993年,編舞家林懷民為其舞作《九歌》(Nine Songs)所寫的文章。作者自述《九歌》的創作背景,及如何從屈原詩作《九歌》轉化為舞作的構思過程。

雲門八里排練場種的荷花

這是1993年,編舞家林懷民的舞作《九歌》編作期間,為了在劇場呈現滿塘的荷花,雲門技術人員在八里排練場實驗各品種的荷花栽種。

林氏走向天堂的舞步

這是1993年,編舞家林懷民舞作《九歌》首演後,舞評家姬達.卡索妮(Zelda Cawthorne)在香港《南華早報》所寫的舞評「Lin's Steps to Heaven」的中譯。作者認為,《九歌》「夢境的景像,只有天才的編舞家才能把它落實在舞台上……這齣輝煌的長篇新作勢將轟動現代舞壇。它也將林懷民──這位亞洲的巨人,提升到瑪莎.葛蘭姆,模斯.康寧漢等少數人所佔有的層面;二十世紀偉大編舞家之一。」

1993年雲門快門20攝影展海報

這是1993年,雲門創團20週年,舉辦「快門20」攝影展的海報,海報以劉振祥等多位攝影家的作品拼貼,由霍榮齡設計。

1993年雲門創團20年新春起跑傳單

這是1993年,雲門創團20週年春季公演的傳單,演出編舞家林懷民的舞作《涅槃》(1982)、《我的鄉愁,我的歌》(1986)選粹,編舞家何曉玫的舞作《紙天空》,美國現代舞家保羅.泰勒的舞作《海濱大道》(Esplanade, 1975)。傳單形式為單張,主視覺照片為《涅槃》照片,由劉振祥攝影,霍榮齡設計。

1993年創團20年新春起跑海報

這是1993年,雲門創團20週年春季公演的海報,演出編舞家林懷民的舞作《涅槃》(1982)、《我的鄉愁,我的歌》(1986)選粹,編舞家何曉玫的舞作《紙天空》,美國現代舞家保羅.泰勒的舞作《海濱大道》(1975)。以編舞家林懷民的舞作《涅盤》為主視覺。由劉振祥攝影,霍榮齡設計。

1993年雲門創團20年新春起跑節目單

這是1993年,雲門創團20週年春季公演的節目單,演出編舞家林懷民的舞作《涅槃》(1982)、《我的鄉愁,我的歌》(1986)選粹,編舞家何曉玫的舞作《紙天空》,美國現代舞家保羅‧泰勒的舞作《海濱大道》(1975)。節目單收錄紐約資深舞評亞琳.克羅斯的文章〈保羅.泰勒的「海濱大道」〉、〈「我的鄉愁,我的歌」音樂內容〉、〈復出後的雲門〉、〈「薪傳」旅歐舞評摘要〉。

《九歌》1993年創團廿年紀念公演傳單

這是1993年,雲門創團二十週年紀念公演,演出編舞家林懷民舞作《九歌》的傳單。形式為單張。

《九歌》1993年創團廿年紀念公演節目單

這是1993年,雲門創團二十週年紀念公演,演出編舞家林懷民舞作《九歌》的節目單。收錄專文包括作家席慕蓉的〈有一棵樹──賀雲門二十年〉、《美麗佳人》雜誌社社長楊玟的〈引爆之前──雲門舞者在排練場的一天〉,以及三十多位前、現任雲門舞者寫下的〈舞者感言〉。

涅槃創作緣起

這是1993年,雲門演出編舞家林懷民的舞作《涅槃》(1982),林懷民在《中國時報》發表的文章。文中作者自述創作緣起於在開羅博物館所見埃及古文化的震撼,遂以日本作曲家戴敏郎的梵唱交響曲編作了《涅槃》,「很多人記得《涅槃》是支美麗的舞。對我而言,舞作用奇異的方式記錄了一段啟蒙式的狂迷之旅。」本文後收錄於「《涅槃》《年輕》2000年雲門春季公演節目單」。

《薪傳》1993年大陸公演海報

這是1993年,雲門首次赴中國大陸公演,演出編舞家林懷民舞作《薪傳》(1978)的海報,以《薪傳》為主視覺。由董陽孜題字,謝春德、劉振祥攝影,霍榮齡設計。

《薪傳》1993年大陸公演節目單

這是1993年雲門首度赴中國大陸公演,演出編舞家林懷民舞作《薪傳》(1978)的節目單,內收錄專文〈請為我們的祖先鼓掌——「薪傳」的創作與演出〉。節目單上的舞作名由書法家董陽孜題字,封面由攝影家謝春德攝影,平面設計家霍榮齡設計。中英對照。

流浪稻米的故事

這是1994年,新聞工作者盧健英發表在《中國時報》的文章。作者描述編舞家林懷民運用稻米編創舞作《流浪者之歌》(1994)的過程、技術人員處理稻米的方法,以及舞者學習與稻米共舞的過程和體悟。本文亦收錄於「《水月》《流浪者之歌》1998年『靈.靜之旅』秋季公演節目單」。

連環套——淺釋黎海寧的「春之祭」

這是1994年,編舞家林懷民為編舞家黎海寧的舞作《春之祭》所寫的專文,收錄於「1994年春季公演節目單」。文章前半介紹由史特拉汶斯基(Igor Stravinsky)作曲,尼金斯基(Vaslav Nijinsky)編舞的原版《春之祭》,後半描述黎海寧編作的《春之祭》,認為這是一幅「九十年代動盪的浮世繪」。

菩提伽耶行吟

這是1994年,編舞家林懷民發表在《中國時報》的文章。作者自述行旅印度菩提伽耶,參佛朝聖的體悟,進而創作《流浪者之歌》。文中並援引佛經,講述佛陀道成肉身的故事與場景,對照菩提伽耶的現況。本文亦收錄於「《水月》《流浪者之歌》1998年「靈.靜之旅」秋季公演節目單」和《高處眼亮》一書。

《稻香》舞作影片

這是1994年,編舞家林懷民的舞作《稻香》在台北國家戲劇院演出的影片精華版,長度為1分39秒。

《羽化》舞作影片

這是1994年,編舞家羅曼菲的舞作《羽化》(1987)在國家戲劇院演出的影片精華版,長度為2分14秒。

1994年雲門春季公演傳單

這是1994年,雲門春季公演的傳單。演出舞作包括:編舞家林懷民的《稻香》以及《九歌》(1993)中的〈國殤〉〈禮魂〉,編舞家古名伸的《緘默之島》,編舞家何曉玫的《水.鏡》,編舞家黎海寧的《春之祭》。傳單形式為單張,主視覺為劉振祥攝影的照片,霍榮齡設計。

1994年雲門春季公演節目單

這是1994年,雲門春季公演的節目單。演出舞作包括:編舞家林懷民的《稻香》以及《九歌》(1993)中的〈國殤〉〈禮魂〉,編舞家古名伸的《緘默之島》,何曉玫的《水.鏡》,黎海寧的《春之祭》。節目單收錄文章包括:〈當事人說當夜——「春之祭」的首演〉,以及林懷民的〈連環套——淺釋黎海寧的「春之祭」〉。

當事人說當夜——「春之祭」的首演

這是1994年,雲門春季公演節目單中的文章,描述《春之祭》1913年首演時的景況。本文取材自國家音樂廳「尋找音樂經驗」系列之三節目手冊,分別摘錄《春之祭》作曲家史特拉汶斯基(Igor Stravinsky)、指揮家皮耶爾.孟都(Pierre Monteux),以及詩人高克多對首演的回憶。

資料總筆數: 1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