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覽 名稱 摘要
雲門2「春鬥2004」海報

這是2004年,雲門2「春鬥2004」的海報,演出舞蹈家羅曼菲的舞作《醫院裡的春天》、編舞家伍國柱的舞作《斷章》、編舞家布拉瑞揚的舞作《星期一下午2:10》、編舞家Charlotte Vincent的舞作《9xTable》。由可橘平面影像制作單位設計。

雲門2「春鬥2002」海報

這是2002年,雲2「春鬥2002」的海報。由攝影家劉振祥攝影,陳材元設計。

雲門2「斷章」2013年香港台灣月野台灣傳單

這是2013年,雲門2赴香港台灣月演出的傳單。演出編舞家伍國柱的舞作「斷章」、鄭宗龍的「樂」、布拉瑞揚的「UMA」。形式為單張三折。

雲門2「斷章」2013年上海國際藝術節傳單

這是2013年,雲門2赴第15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演出的傳單。演出編舞家伍國柱的舞作「斷章」。形式為單張雙面。

雲門2《十三聲》節目單

這是2016年,雲門2演出編舞家鄭宗龍作品《十三聲》(2016)的節目單。收錄文章包括編舞家鄭宗龍的「記憶的漣漪」、文字工作者謝旺霖的「如何,在路上——流浪十年的編舞家鄭宗龍」、表演藝術工作者蔡柏璋的「這,只是一個開始」、雲門編輯的「找到自己文化的美——林強聊《十三聲》配樂」、「舞者吟誦的台灣旋律」等。

雲門2《十三聲》海報之二

這是2016年,雲門2演出編舞家鄭宗龍舞作《十三聲》的海報,以舞作《十三聲》為主視覺,舞者為李尹櫻。由李佳曄攝影,何佳興設計。  

雲門2《十三聲》海報之一

這是2016年,雲門2演出編舞家鄭宗龍舞作《十三聲》的首演海報,海報主視覺為舞者李尹櫻(左)與蘇怡潔演繹《十三聲》的舞姿。由李佳曄攝影,何佳興設計。

雲門2 2013年新北市藝術駐市

這是2013年,雲門2新北市藝術駐市的傳單。演出伍國柱的「斷章」、鄭宗龍的「莊嚴的笑話」、「在路上」、布拉瑞揚的「UMA」、黃翊的「身‧音」。形式為單張雙面。

雲門 2「春鬥2011」遊戲場海報

這是2011年,雲門2「春鬥2011」的海報。演出編舞家黃翊的《機械提琴》、布拉瑞揚的《出遊》(1999)、孫尚綺的《屬輩》、鄭宗龍的《牆》(2009)。以編舞家鄭宗龍舞作《牆》為主視覺。由劉振祥攝影,王祥樺設計。

雲門 2「春鬥2011」遊戲場傳單

這是2011年,雲門2「春鬥2011」的傳單。演出編舞家黃翊的《機械提琴》、布拉瑞揚的《出遊》(1999)、孫尚綺的《屬輩》、鄭宗龍的《牆》(2009)。形式為單張對折。

隨稻米去流浪

這是1998年,新聞工作者盧健英為編舞家林懷民的舞作《流浪者之歌》(1994)所寫的專文,發表在《中國時報》。作者詳述《流浪者之歌》的創作緣由、舞作的美學、舞台意象和段落寓意,以及舞者的表演。本文亦收錄於金革唱片「《雲門.傳奇》套裝DVD導聆書」。

陳映真精神

這是2004年,雲門演出編舞家林懷民的舞作《陳映真.風景》,作家楊照為「《在高處》《陳映真.風景》2004年秋季公演節目單」所寫的文章。作者深入剖析陳映真的寫作風格,以及在其所處的社會時代背景中扮演的角色,認為「用既狂烈而又細膩、細膩地狂烈著的性格,帶引讀者走向自我道德意識的幽黯海域,應該就是最獨特、無可取代的『陳映真精神』吧」。

阿迪庫斯劇場裡的稻田

這是2005年,雲門赴希臘參加雅典藝術節(Athens & Epidaurus Festival),演出編舞家林懷民的作品《流浪者之歌》(1994),記者Natali Xatziantoniou發表在雅典《自由言論報》(Eleftherotipia)的舞評中譯。作者認為此舞表現了東方的時間哲學,是極少數符合今年希臘藝術節的「富教育意義」角色的範例,並讚許僧人及舞者展現「驚人的自我掌控能力和靈性」。原文見〈Στους ορυζώνες του Ηρωδεíου〉。本文英譯見“At the rice fields of Herodion”。

關於毀滅與重生的流浪者之歌

這是2005年,雲門赴捷克參加布拉格藝術節(Festival Tanec Praha),演出編舞家林懷民的作品《流浪者之歌》(Songs of the Wanderers, 1994),舞評家Marcela Benoniova發表在《捷克權利報》(Právo)的舞評中譯。作者詮釋舞作中使用到的水、火、木杖等種種意象,並認為舞者在專注的冥想中展現的肢體語彙,讓觀眾明確感受西方文明早已遺忘的「真實生活重量的時間」。原文見〈Písně poutníků o zániku a znovuzrození〉。

關於《紅樓夢》

這是編舞家林懷民舞作《紅樓夢》自1983年首演至2005年的相關記事,刊載於「《紅樓夢》2005年封箱演出節目單」。

關於《斷章》

這是2007年,雲門演出編舞家伍國柱的作品《斷章》,節目單中所收錄關於《斷章》的編作及演出記錄,以及編舞家伍國柱的手記。

關於《九歌》

這是編舞家林懷民的舞作《九歌》(1993)的首演記事,以及創作概念簡介。

關乎于文化的表達——純粹的林懷民

這是2009年,雲門赴北京,演出編舞家林懷民的舞作《行草》(2001),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副所長江東在「新浪博客」的文章。作者認為,林懷民的作品傳達出「一種典型而成熟的『中國之美』,從中國傳統的肢體動作方式(如氣功、武術、戲曲)中找尋到蘊涵著中國人體最高智慧的表達方式,並以藝術的表達把它們寫意在舞台的空間,把一份深邃、神秘、空靈、沉實的文化感表達得十分到位,不得不讓人欽佩他對中國文化參悟得如此之深,又表達得如此精彩」。

鍊出靈魂之金的編舞家伍國柱

這是2007年,雲門演出編舞家伍國柱的作品《斷章》,作家韓良露為節目單所寫的文章。作者從昇華與救贖的視點評述《斷章》認為,《斷章》是關於生命本質循環與輪迴的創造神話,而「全版《斷章》的演出,不只是雲門2團為了紀念二○○六年一月六日逝世的伍國柱,更因為《斷章》是不容錯過的天才之作」。

鄭宗龍與十三聲

這是2017年,雲門2赴澳門演出舞作《十三聲》前,評論人紀慧玲在「第二十九屆澳門藝術節」網站所發表的文章。文中指出,鄭宗龍舞作面貌與林懷民的作品迥然有別,近年作品《杜連魁》、《來》從戲曲與藝陣借用身形,到《十三聲》融合遊藝陣頭、宗教儀軌動作,揉合電子音樂、採擷民謠、經懺、唱誦,再現庶民野性,成為一則向鄉土禮敬的詩篇。

資料總筆數: 1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