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覽 名稱 摘要
音 紙 墨 流 光

這是2005年,編舞家林懷民的舞作《狂草》首演,音樂家沈聖德和雲門文獻室主任陳品秀的專文。文章從聲音設計的主題、中國紙、墨的歷史,到《狂草》水墨舞台的技術研發,與燈光的設計理念,說明光源與紙墨流動的關係,分割出層次豐富的舞台空間和時間。本文收錄於「《狂草》2005年節目單」。

音樂家與音樂

這是1984年,音樂家潘皇龍為雲門冬季公演節目單撰寫的專文,介紹本季演出舞作的音樂家與音樂。文中介紹的音樂家與音樂包括:馬水龍〈梆笛協奏曲〉、馬勒(Gustav Mahler)〈第五號交響曲第四樂章〉、賴德和〈紅樓夢第一幕「春」〉、〈眾妙〉、史特拉汶斯基(Igor Strawinsky)〈春之祭禮〉、〈四首練習曲作品第七號〉、舒伯特(Franz Schubert)〈冬之旅〉、奇斯.傑利(Keith Jarrett)〈即興演奏〉。

飆舞

本書由自由工作者楊孟瑜執筆,天下遠見2008年出版。內容包含編舞家林懷民創立雲門舞集的契機、草創時期到顛峰、暫停活動及復出的過程,與排練場遭祝融後再出發的願景。

飛雲 墨影 流光——《屋漏痕》傾斜八度的虛擬風景

這是2010年,雲門演出編舞家林懷民的舞作《屋漏痕》,雲門文字編輯李玉玲在節目單發表的文章。作者從林懷民的創作構想開始,敘述舞作的影像設計、舞台建構和燈光設計等創作過程。

高處眼亮

這是2006年,編舞家林懷民的舞作《風.影》首演,林懷民在節目單上寫的文章。文中作者提及與國際視覺藝術家蔡國強合作的緣起,以及兩人為《風.影》構思激盪的過程。

高處眼亮

本書是由編舞家林懷民執筆,遠流2010年出版。內容為林懷民七O年代創立雲門以來的心路歷程。近四十年的歲月裡,與藝文界前輩的交遊,獲得豐厚文化內涵滋養得以成熟蛻變。

魔傘下的舞蹈節

這是2003年,雲門以編舞家林懷民舞作《松煙》(Pine Smoke)為澳洲墨爾本國際藝術節揭幕,舞評家吉兒.席克絲(Jill Sykes)在《雪梨晨鋒報》(Sydney Morning Herald)的舞評中譯。作者評述舞者的動作風格,認為《松煙》「奇妙,驚人,而又如此流暢」,並形容「男舞者的動作固然陽剛,女舞者也強健有力」,舞者「收放自如的控制力至為傑出」。原文見“A festival of feet, under one magical umbrella”。

黑白變奏文字 曼荼羅世界

這是2004年,雲門赴日本演出編舞家林懷民的舞作《行草》(2001)、《水月》(1998),日本學者宮里 司(Miyazato Tsukasa)為節目單所寫的文章中譯。作者從日本書道和文化的角度深入評析,認為《行草》轉化了「言靈」與「咒術性身體表現」,可說是「林懷民令人拍案叫絕的創舉」。原文見「《行草》《水月》2004年日本公演節目單」。

資料總筆數: 1368